预计阅读

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记得不太确切了,好像是许子东在他的《中国现代文学》课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作品会暴露作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种暴露是连作家也没意识到的,读他的作品就是在读他的人。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座璀璨的高峰。在当下的中国,尽管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已经不太多了,一些怀旧的文化名人如陈丹青(《锵锵三人行》1)、木心(《文学回忆录》)都在不同场合盛赞。20世纪初的中国,共产主义思潮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大量的俄罗斯文学著作被大批左翼文化人翻译引进。就连鲁迅这样的大作家、大思想家的著作《狂人日记》都直接受到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影响。我最近翻了不少文学名著的百度词条,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翻译史,也有两位著名的红色翻译家活跃于30-40年代,分别是耿济之(1899-1947,翻译陀翁的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董秋斯(1899-1969,翻译托翁的著作《战争与和平》等),一时间翻译引进多于自主创作。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现在市面上主流的译本来自草婴、力冈、荣如德、汝龙和臧仲伦等。

我目前先后看了陀翁的两部小说《罪与罚》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分别是由汝龙和臧仲伦翻译的,都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两本书看下来,感觉都不错。查了一下,这两位翻译家在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们的译本在市场上也比较受欢迎。10年前,我读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草婴翻译)和《复活》(力冈翻译)。相比于托尔斯泰的小说,我感觉陀翁的小说更加适合我读,我比较容易读进去。小说里会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大学生,一身病态的、带有神经质的、有点抑郁的、精神紧张的、神经衰弱的读书人形象,这个形象在当前这个社会是可以找到很多对应的,被房子、车子、票子压着的年轻大学生很多,大量的互联网底层打工人为生活和未来经常焦虑,失眠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人奋斗一辈子也难在大城市落地生根,农村也已经回不去了,处于不断飘着的悬浮状态。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和《罪与罚》的共同点,通过较少的人物、较短的时间、较小的空间,大量的极细的人物心理描写,快速地抓住读者的心,如临其境。这种感觉一点不比看电视剧《绝命毒师》带给我的少。以简短的篇幅、平淡的文字抓住读者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能力。在具体的人物身上,两个主人公(大学生)都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同学且帮助不小,都有一篇刚发表的作品,因此,算是初入文坛。在居住环境上,总是充满着压抑的感觉,比如房屋低矮、潮湿等。

无论是陀翁还是托翁,他俩的作品里都夹杂着大量的法语。我对俄罗斯文学史不了解,刚接触这个现象感觉有点奇怪,读下来,发现一个事实,在俄罗斯说法语显得高级有涵养,也是上流社会的某种符号。这说明俄国受法国影响很深。他们的作品里还有一个典型现象,小说里时不时地冒出大段落的「说教」2,这种说教是主张、是辩论,是从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引开去的。因为篇幅太长,反而可以去掉,但同样也可以看作小说主题、作者思想的阐释。就我读的陀翁的这两部小说来讲,有罪的人他有理(指《罪与罚》),侮辱人的人他坦诚(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种有理来自于主人公长期的、深入的思考,我佩服陀翁作品的深度,本来一个很清楚的罪案,一个很清楚的杀人凶手,可以如此心安理得。而这种坦诚相待加上貌似忠良,再兑上一锅世俗道理,不到最后,还不好说他就是那个最可耻的、有罪的人。陀翁他在小说中不断设置悬念,又不断通过心理描写坦诚地讲道理,以至于淡化了人物的脸谱。现实生活中,坏人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坏,好人也不是处处都好。人性的丑恶与良善都很丰满,但看从谁的角度去看。

陀翁作品里大量的心理描写和问句,极容易让读者跟着思考,一思考就入局了,掉入了作者的彀中。陀翁的文学作品好像和读者一起才是完整的作品,这种阅读、理解、联想和感悟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演奏的过程,不同的演奏会出来不同的效果。那些缺了读者的作品就是废纸,文学的力量是借由读者延续和扩散的。

这让我想到陀翁的小说就像音乐一样。陈其钢说过,演奏和谱曲一样重要,二者合一才是作品。对音乐的吸收,我们是被动的,当我们走进音乐厅,我们被整个环境围绕,包裹,音符随着指挥一个个蹦出来,跳进我们的耳朵。与音乐不同的是,文学作品需要读者主动且持续地读下去直到读完,对经典的阅读值得反复几次,因为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了。

我感受到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对人类灵魂的雕刻。


  1. 2010年《锵锵三人行》有一期节目谈到托尔斯泰故乡,陈丹青游历俄罗斯回来,讲到他们那代人的苏俄情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wEwzeEZc/ ↩︎

  2. 用秦晖老师的话说是「说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A411r7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