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悲欣交集与悲喜同源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李鸿章1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的绝笔。早年,是一位风华才子,在音乐、美术、话剧、书法、篆刻、诗歌方面都成就斐然。晚年,是一位云水高僧,遁入空门,投入南山律宗,精研佛法。我感觉他是一个追求完美到极点的人,对自己的克制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放弃一切外在的世俗之物,踏入空门,在佛法中寻求解脱。

李叔同早年创作的油画《半裸女像》

丰子恺为弘一法师创作的遗像

时至今日,李叔同是因为两个人而广被知晓,其一是大画家大作家丰子恺先生,他是李叔同的学生,他的散文和漫画进入了咱们的中小学课本。我还记得他为恩师作的遗像和李叔同的神韵出奇一致,我在中国美术馆呆呆地看了好久。其二是教育家夏丏尊,这个人的事迹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和现代文学馆中举足轻重,不过,我对他的事迹印象不深。晚年,弘一法师将其它艺术形式都放弃了,只保留了书法,书以弘法。他的绝笔字,于干枯中见心力交瘁,又见悲喜无常的释然。可惜我于书法一道一直徘徊于门外,常见常不见。另一遗憾是于文言一窍不通,句读都难,遑论其意。好在一直以来对看画的兴趣,让我对诗书保有了解的期待,想着以后断然要上点入门课,再去看看和写点体会。

《悲喜同源》是陈其钢晚年的自述,也是他的同名音乐作品,我边听着这曲子边看完了他这本自述。陈其钢在他儿子陈雨黎去世后,搬到浙江省遂昌县黄泥岭,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说是半隐居,是因为他在潜心音乐创作、写作外,还出版书籍、办音乐会和音乐工作坊。他也可以什么创作都不做,但世俗是躲不开的,不可能还像陶渊明那样过上真隐居的生活。我曾想象过一种隐居生活,还未曾尝试,这点情结源于我老家坐落在山上,屋后有竹林、松树、桃树、桂花树、枇杷树,我小时候的记忆还在,这些树啊、山啊、林子啊陪伴了我的童年。看了陈其钢的这期《圆桌派》节目,我的这种隐居的想法破灭了。

【圆桌派 第七季】EP8 悲喜: 它是深深地留在心里的

我偶有空闲或遇上大展,必要去逛一逛的,我陆续看了一些艺术家的展览(画作)、画册、随笔、口述、自述、传记,如弘一法师李叔同(书法、传记)、丰子恺(自传、画册、随笔)、吴冠中(画册、自述)、黄永玉(画册、随笔)、陈丹青(随笔)和陈其钢(自述)。我也看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只可惜李叔同、陈丹青的书画作品看得太少了点,一个是作品太珍贵不容易出现,一个是近年来不太办展。在时间上,他们的艺术人生合起来倒是正好將20世纪全覆盖了,透过文字看他们艺术生命的起伏与家庭传承、人物性格、时代变迁的关系。

我还是说回陈其钢的自述《悲喜同源》,自述的内容涵盖他的父辈到他这一生,他的家庭、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他说每个章节都有隐喻,不过,我能读懂的有限。我只挑几个显而易见的。

  1. 喜怒不形于色是起码的功夫。他的高干家庭和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人生经历注定与一般家庭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周围环境中的耳濡目染,在国外的独立生活、独立创作,养成他极端个人、极端自我的性格,这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受挫,受挫而养成喜怒不形于色的功夫。
  2. 那个时代爸妈通过打骂棍棒的方式教育子女是普遍现象。他们家父母都是从事文艺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通过打骂,但是,他看到或听到楼上楼下的孩子经常被棍棒教育。他们家的家庭教育与周围家庭是不同的。
  3. 音乐是与人的灵魂交流。艺术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己的标准,必须极端个人才能极端世界。美术、文学等一切艺术形式都服从这个标准,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能传世的作品。AI 是没有灵魂的,它无法与人的灵魂交流,也无法捕捉灵魂交流的语言,因为没有这样的语言。情感、灵魂都是很抽象的,音乐、文学、美术等都是交流的形式,创作是从人的内心里出发的,加上情感、精力、时间等。AI 只能捕捉到位置顺序代表的相关性信息(音符、像素、文字的位置顺序),再以一定概率排列组合,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
  4. 人生是否有意义?陈其钢的看法是人生有意义,并且驳斥人生毫无意义的观点。我在《圆桌派》里听到陈丹青的另一个截然相对的观点,就是人生毫无意义。这些名人在谈人生是否有意义的时候,得想想他们的对话语境和所站立场。 陈丹青,他的人生经历,驳斥主流意识形态强加的价值观意义。陈其钢,他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斐然,要留得艺术生命在人间,这便是他的意义。 蒋兆和,他的人生经历,生前大师林立,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他的艺术成就如何尚未可知,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流民图》平反昭雪之后,仍未可知。我去中国美术馆,站在蒋先生的画前,和流民对视三次,我确信这幅画即使100年后,重写中国美术史,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这幅画比徐悲鸿的《奚我后》、《田横五百士》感染力强太多,现场我听到耳边好些人在抽泣,我也忍不住。简直不能和画中的女孩久久对视,也不能想象两个男孩争抢玉米的场景,只好走开,走出这厅,看看别的,再进去看,从头看到尾,每个场景都催人泪下,细致的看完,看会再又进去。

《悲喜同源》这本书,我以后肯定会再看。

2024年蒋兆和的《流民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五天

陈其钢的自述《悲喜同源》和毛泽东、瞿秋白在一起


  1. 李鸿章这段话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出现过,他身居高位却能克制自己的权力欲,知足知退,按照这个标准,每个人不需要那么多钱就能很幸福的生活下去,简直是躺平反卷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