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声明,这篇文章说的事情,我没有明确的答案,即使现在明确,将来我面对问题的时候,也不一定做得满意,更不可能让大家满意。既然无法让自己和别人满意,我写出来干嘛呢?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正体现在这里,做人做事的难也体现在这里。我的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 给将来的自己看,将来的我想法可能会变也可能不变,与现在的我就形成一个对照,我希望从这个对照中发现一些问题,自我反思和改进。
- 给将来的子女看,我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很具体,甭说20年后,就是10年后的人,会怎么看怎么想,也许与当下的我会完全不同。这篇文章恰是一个证据,否则真是口说无凭。
- 给关注我的亲友看,一方面写下来是我目前经过一番思考相对成熟的想法,但是,里面有的想法不是真的很成熟,我个人的见识和思维有局限性,我希望获得亲友的反馈。沟通是双向的,别人怎么理解最终取决于别人,但我可以把我的想法先表达出来,这取决于我,很多时候,争吵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进一步,双方互猜,越猜越复杂,感情就这样猜没了。
- 提炼出自己的生活原则。作为人,有理论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各种关系中,讲真话还是讲假话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的选择。它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足可作为生活原则一样存在。
要不要说真话?什么时候说真话?要不要讲假话?什么时候讲假话?看似毫无疑问的问题实则大有学问。
毕业五六年后,我才发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大染缸里,说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有人立马要辩驳我,这不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也有,那我们只好详细交流一下了。今天就来谈谈这个十分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这是基于我最近看了的一点材料,基本上是别人的观点,我只是将它们捋在一块,时而插入一点个人评论。根据以往看书的习惯,先摆一摆别人的观点,再结合我的经历来谈。
回顾历史
我们都知道来自季羡林的一句名言 —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巴金晚年的著作《巴金随想录》 中的真话集,是集中地讨论这个问题。钱理群在《钱理群讲鲁迅》的开篇第一讲「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直击讲真话还是讲假话的问题。许子东在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第8讲「文学与政治的矛盾」,再论讲真话的问题。许教授把讲做人和做学问联系起来了,这不同于一般的只讲知识理论的大学课堂。季羡林、巴金、钱理群、许子东,这些著名的文学家、作家、批评家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很深。文学研究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作家借助小说来刻画,成功的作品将社会和人性表达得立体又深刻。
第一个人是赵丹(1915-1980),赵丹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演员,他是电影《武训传》中主角武训的扮演者。建国后,也是这部电影,成了毛主席在文艺界开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导火索。这个时候才刚刚建国,从 1942 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没有几个人会预料到这个讲话对建国后产生的影响,赵丹及拍摄电影《武训传》的导演等,乃至整个电影界、文艺界。1980 年,赵丹在临终的时候,讲了一段话,一段真话,时至今日,振聋发聩。这段话全文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流传最广的一句是,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1981 年设立中国电影金鸡奖。1
第二个人是费孝通(1910-2005),晚年,他对自己当年带头引导知识分子做思想改造表示忏悔,对不起知识分子。
第三个人是巴金(1904-2005),晚年,他最为人所知的是《随想录》,特别是其中的真话集。此外,就是他的两个遗愿,其一是建立文革博物馆,其二是建立现代文学馆(已建)。
第四个人是钱学森(1911-2009),晚年,他说了一段话,一段真话,“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段与国家领导人的对话也刊登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后来,有人归纳为「钱学森之问」。2
第五个人是黄永玉(1924-2023),晚年,他在《黄永玉全集》里,发泄了对江青、四人帮的不满和对黑画事件(画了一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委屈。以前不敢说,现在都说了。这些知识分子在 50 年以前从中共身上看到的希望是建立在对国民党的绝望之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以及共产党在将来要怎么做。其实,他们既不了解国民党也不了解共产党,反而是一些极端私人的事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第六个人是陈其钢(1951-),晚年,他在自传体书《悲喜同源》中,讲述了自己的从 50 年代到现在的经历,有很多对文艺、教育的真话,对文艺界的批和评。
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人在预示着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才说出来。既然要死了,也就不怕了。许子东在《锵锵行天下》也表示类似的想法,如果感觉自己不行了,就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给说了。
回顾自身
在事涉毕业、求职、薪资、晋升、夫妻关系等个人核心利益的时候,该怎么说?再具体一点,假设要出一笔钱来帮助一个朋友或亲人,但这笔钱拿出来的话会影响自己当下的生活质量,拿不拿?人家问你借,你说有没有?要讲真话还是假话呢?诸如此类,应该是广泛存在的,无论富贵贫寒抑或阶层高低。泛泛而谈是没有意义的,下面就一些具体情况来谈。稍微想会儿,可以感觉到情况会很复杂,为了简化问题,抓主要矛盾,下面以是否说假话分四种情况来谈,分别如下:
- 知道是说假话,但是主动说假话。
- 知道是说假话,但是被迫说假话。
- 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地选择说假话。
- 不说假话也不说真话,说无意义的话。
事例1:不会(懂)说无意义的话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知道怎么说话的,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和所有农民家的孩子一样。有一次,我大约是读高中的时候,参加一个亲戚的酒宴,那个亲戚是主家,开席后,他走到我这桌,拍着我肩膀说,这桌交给你了,招待好大家。我惶恐紧张,不知道怎么招待,全程差不多低头吃饭。每次过年间去他家,我们都是穿戴整齐,去到一个和我完全不同阶层的家里。开开心心地说新年祝词,别别扭扭地被当作谈资一样的接过红包。不管怎么说,对我这样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去到他们家也是长见识,也是一种激励,激励着自己好好读书,我得在别的地方做得更好一点。
事例2:说真话不说假话
刚读本科的时候,在一次专业导论课上,一位后来教我们数值计算的老师,她当时手臂上还带着孝,很特别,我想不只是我,其他/她同学可能跟我一样印象也很深。导论课上老师们一般会介绍一些学科的特点,侧重通俗,有的老师会推荐本科普书啥的,比如高等代数老师推荐的《什么是数学》 3。这个老师在专业以外,结合自己说真人真事,她说,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只要能毕业,条件你说。她讲了作为大学老师,在北京一年的工资不够在学校附近买一个厕所的,一个能躺的地都难。我觉得一个能在公共场合对着学生说这样真话的人是绝不会在学术道德上犯错误的,她的那个学生后来如何,我不记得了。她是我见过的对诚信最认真的大学老师,每次监考都很负责、很公平,这样大家的真实水平就考出来了。 她还说过这样一句真话,不要和组织对抗,不要和掌握你命运的人对抗,我现在还记得。
在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过程中,我的表现可能是让老师们比较满意,我的导师对我比较放心。之后,我去找实习工作或做别的什么事,都比较自由,属于放养状态。这就让自己大意了,准备不足,为后面埋下了雷。毕业答辩前,论文要送外校老师审阅,期间,导师在邮件里也提了一堆修改意见和批评,同时抄送了其他老师。我看到这一堆意见,心里有点着急了,对其中某个修改意见表示,我不会,老师没教过。这是实话,真话,但是,给导师的感觉是找借口,还怼了他。虽然后来论文修改了不少,但还是延期毕业了。延期半年,继续修改论文,做了大量的改进,第二次答辩,顺利通过了。
我记得第一次答辩的前一个星期,我嘴唇突然干燥破裂了,直到答辩的时候,也没好。后来,我知道这主要是连续一个多月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导致的。第一次答辩的现场,我没说几句话,就被强制下来了。虽然我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都仔细做了答复,但是大错已经铸成,答辩不能通过。现在来看,这个延毕的经历也是一件好事,好就好在在做学问上没有自己骗自己。
事例3:为了工作饭碗,被迫说假话
后来,进入某大公司工作,第一次呀,部门领导线上开会提倡员工讲意见给反馈,一律匿名保护的。我因为刚来,新人对环境的敏感度与老人不同,我就讲了一些不适的地方。我以为是匿名的,就没关系,哪知会一开完就有人联系我了,要我具体谈谈我匿名反馈的意见。我是懵的,当时,我因为手头上正在做其他事,就找借口拖了,后来,他也没再找我。
还是在这家公司,公司每个月定期收集大家对团队和主管的看法,也是匿名收集。主管对大家很不满,因为大家对他的评价不高。但是,他又不清楚究竟是哪些人对他的评价不高,所以,在小组会上,要每个人当他面把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再说一遍。结果是两个调查结果对不上,整个小组没有一个人说不好的反馈。再后来,在多次会上,经常对大家搞批评和自我批评,人人表态、人人过关,私下里调查对其他员工的看法,整个团队内部的关系很紧张,个别老员工和新员工实在忍不了了,不给他面子。
在这个公司里,于我而言,确实是短期内涨了很多见识,真实的职场比电视剧里的职场精彩太多了。我不仅学会了被迫说假话,也学会了沉默,还学会了说无意义的话。但我始终保持一点,不说对别人不好的话。尽管这么做,可能对自己没好处,人不能为了自己得好处而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事例4:出于礼貌礼节,说无意义的话
每当过年,除了疫情,只要回老家,少不了要去亲戚家走动。一次酒桌上,主家的亲戚朋友都在,酒过三巡,聊起他家的别墅。跟原来的土砖房相比,别墅的朝向做了一个变化。他谈到他家前面有一栋楼挡住了他家的视野,表示有些遗憾。我故意说迎合他的话,想着他家别墅好的一面,比如背靠大山、依山傍水。然后,他说了一些风水相关的话题,我反正不懂,也没多说什么,陪着笑笑。
中国传统中对风水的讲究是很在意的,这种讲究在宫廷是正经的环境生态学,流传到民间剩下的多是迷信,因为本质上普通人没资格没条件讲究。民间没什么人真的懂环境生态学,而宫廷皇家有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的机构,比如工部、礼部、钦天监等,他们联合起来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干工程,讲究山脉走势、视野开阔、水汽云雾、藏风聚气等等。在这种事情上,我总是相信古人的智慧,现在的人要么不懂、要么短视,多是为了攀比和利益而已。有三个地方体现古人的智慧,一是历代留下的山水画,一是现存的皇家园林和陵寝,还有散落地方的贵族建筑。
事例5:为了攀比营销,故意说假话
找到一个自己的小空间、并且努力营造之。这个空间不能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什么是虚无呢?就是依靠互联网工具来晒,晒自己的幸福,比如逛了高档的商场啦,充满艺术性的画廊啦,人满为患好不容易获得的门票啦,以及高不可攀的花园餐厅啦,其目的往往是在虚拟空间营造一个和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人设。关于这一点,我今年发现一个极端的例子。
去年我把几年来陆续买的书寄回了老家,特意叮嘱爸妈不要打开那些书,除非你们真的想看。一年后,我鬼使神差地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去看他们的朋友圈,结果一条骇人听闻的朋友圈动态赫然在列。内容如下【硕士研究生毕业走进社会后所看的书,一个书柜放不下】,再配了一张我妈在书架旁的照片。我绝没想到他们把我六箱书全拆完了,因为我特意叮嘱过不要拆。拆了也就算了,如此不提前告诉我的情况下发文配图,让我很生气。这绝对是不实之词,有的书我确实看了,有的书拆开了但也没看多少,还有一些包装纸都没有拆,我肯定我没有看过。那拆箱了后,他们有没有翻看呢,后来,我了解到一本也没有,倒是热衷于翻看里面有没有隐私小卡片。这种事,他们做的不是一次两次了,我极力反对父母这种过分的控制欲。在家里,毫无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边界感,这是极为不妥的事情。本质上,这是将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平等对待的人。类似地,这种事说过不是一次两次了,要么像这样炫耀,要么偷偷地查隐私,还说是以子为荣,关心你,这是合格的父母吗?不知道这样的父母世上还有多少?
事例6:报喜不报忧,无意识/潜意识地说假话
我这些年,离开家到北京读大学以来,差不多 10 年时间,期间,电话联系多是报喜不报忧,这两年才认识到这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错误。这种谎言为什么会发生呢?而且是自然而言地选择撒谎呢?长期以来,出于不要让父母担心,掩饰自己过得不错,遇到问题自己能处理。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你过得很好,要你怎么样都理所当然。去年,我和一高中同学在春节期间吃饭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个共同错误,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一点总结
一般地,我们应该讲真话还是讲假话?讲真话。我们会不会碰到讲假话的情况?会。会不会碰到必须讲假话的情况?会。此时该怎么办?如果讲真话会受到惩罚,那就讲假话。如果讲假话,此时是否有意识到自己在讲假话?如果有意识,说明人的外面染色了里面还没。若没意识,那说明从里到外都被染色了。尽管,我们对社会越来越绝望,当代历史学家秦晖说,怀绝望之心行希望之事。就个人而言,我们也要相信讲假话的时代终将会过去。我们还是应该多讲真话,少讲假话。我回顾我看的书、博客,我发现我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的文字。我不喜欢煽情、华丽的文字。可能是最近伤痕文学、人物传记看多了,才有这么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