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明朝那些剧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王朝,电视剧中的代表有《朱元璋》(2006)、《大明王朝1566》(2007)、《大明风华》(2019)、《山河月明》(2022)等,今天聊聊明朝那些剧,史是史,戏是戏,戏却表达了当今意识形态的取向。

皇帝是多疑的,出身农民的朱元璋更是。朱元璋自拥兵开始,陆续收集文武将官的言行,小纸片遍及将帅时期、吴王时期、鄱阳湖决战时期等。文官不可怕,武将不可怕,就怕他们联合起来对付皇帝。大明新立,设御史台,独立于中书省,天子直掌,授监察百官之权,位小权大,制衡中书。然,朱元璋越过刑部直接下旨将陈怀义活活摔死于御史台,弃法治而捡人治,令言官们人人自危,此后,直谏、忠谏之人噤若寒蝉。御史台监察百官之权责式微,以致形同虚设。御史台可废,监察不可废。此后,锦衣卫、东厂、西厂作为人治武器陆续登上明朝政治舞台。人治武器使起来顺手,但坏法,罪行和刑法不相称,最终也将摆在明面上的制度变成一人心中的喜好,臣下功过定于一尊,左右猜疑,上下猜疑。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莫不如此。自秦汉以下,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走了两千多年。明朝御史言官中虽有因谏而死,然敢谏者不绝,文脉未断,嘉靖尚有海瑞现世。刘伯温代表的监察系统,李善长代表的文官系统,朱元璋都加以震慑、削弱,但始终没有将他们代表的文人士子赶尽杀绝,没有从制度上限制仕子的晋升之路和言路。

《大明风华》中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这一路过来,印证了明朝君王死社稷。三藩驻守边疆重镇,抵御四方强敌,燕王驻大都1。分封藩王的代价到朱棣这里就出现了汉唐的诸王之乱,当权力大到足以碾压《皇明祖训》时,或迟或早,就一定会碾过去。电影《埃及艳后》中有类似的桥段,凯撒功盖当世,威望太高,开始谋求帝制,不顾元老院的反对,一心将罗马共和国变成自己的罗马帝国,最终被元老院的成员刺杀。

刘伯温常常能洞察先机,料事如神,这就足够遭人嫉恨了,也爱说。遇到猜忌、多疑、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算他倒霉了,朱元璋经常敲打他,让他郁闷、让他压抑,让他舌头都不知道放哪了,长此以往,自然活不久长。越是聪明的人,特别是比主子还聪明的人,越应当表现得愚笨一点,管好自己的嘴巴,大智若愚呀!话又说回来,作为皇帝,多疑,有话不明说,更和直来直去的忠臣斗心眼,心胸也太狭窄了些,要耍心眼也和那些表里不一的人斗呀。朱元璋执政初年,百业凋敝,派杨宪治扬州。而杨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实际上是逢迎上意,欺君害民,玩弄权谋政治,这给朱元璋当头一棒,可见欲速则不达。

朱元璋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开始目空一切,将群臣玩弄鼓掌之间,刚愎自用,罔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终于在杨宪治扬州的事件上栽了一个大跟头。栽了跟头了,感觉被大臣玩弄了,极强的自尊心促使他将此事完全归罪于杨宪及有关文臣,愈发不信任文臣。朱元璋告诫儿子朱标对待文臣仕子要「可用之而不可亲之,可使之而不可信之」,同时悟出道理,相比于文臣仕子,粗鲁的武将们更简单、更可靠、更忠心,实则开始滑向愚民、反智、人治的道路上来,锦衣卫随即诞生了。

朱元璋有错不认错,更不改错,因一人打翻一船人,身心开始扭曲。作为皇帝,最重要的还是赏罚分明,维持纲纪,这看似无所作为,其实能将出现的问题划分清楚,权责资源分配到位,就是极大的作为,而不是越过法律率性而为。制度之下,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和部门。只要将大臣弹劾的事件交有关部门查核,该怎么办都按律法办,谁在其中贪赃枉法,自有相关部门纠弹,如此,国家各部门运转正常。越是越俎代庖的皇帝(如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等),可能一时效率很高,但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好,隐性代价很大,隐性的代价也都将在日后变成显性的代价。朱元璋更是讳疾弃医,一意孤行,把刘伯温、宋濂、吕昶全整治了,留下的制度弊病更大更多,儿子朱标死后,朱允炆的下场就是恶果。

在朱元璋这,权利太大的不要,太聪明的不要,能力太强的不要,酷法虐民的不要,骄兵悍将的不要。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杨宪、蓝玉等陆续被整治而死。一心玩弄权谋政治,猜忌文臣武将,而没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设立典章制度上,为什么没有走上以制度制约权力的路上呢?始终保留人治手段,这是家天下的劣根性。典章制度不仅制约万民,而且皇帝也要遵行,至少不能蓄意坏法。家天下只会巩固皇权,巩固既得利益集团,绝不会设置典章制度制约皇权,长此以往,二三百年后,皇家和官绅占天下财富之八九,仅一二留于百姓,遂吏治腐败,内耗日剧,官逼民反,周而复始。

秦、汉、唐、宋、元及至明朝,宰相和中书省才被裁撤,后组建内阁,形成一个铁打的皇上,流水的阁员的布局。清朝陆续设立南书房、上书房、军机处,这也是内阁。元朝、清朝等外族在政治制度上都没有多少创新,夺取天下往往是因汉族内乱。


  1. 洪武年间,国力日盛,国都从应天迁至大都,大都随即改为北京,应天降为陪都,南北两地两套班子。大明开国时,将金陵改为应天,即现在的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