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创作于上个世纪 30 年代。我先读了小说,之后,看了 1982 年上映的同名电影,这是由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的,影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呀,电影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张丰毅还是帅小伙,饰演祥子,斯琴高娃1饰演虎妞,小福子的饰演者殷新没有两位主演的名气,可能长得太漂亮了,但是演技一流,凭借此片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不要高大全,不要非黑即白,于平凡中见真性情。《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电影和当今许多电影的差别在于真实性、人性、悲剧性。这种真实让人很容易找到现实中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直面这种人性需要勇气的,如果我是其中的某某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我会不会和主人公一样。它不是三天两头一个热点,它是刻在骨子里的,像呼吸的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无法分离。与悲剧性相对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现如今正能量的东西太多了,很多脱离了实际生活,文学作品还是应该反映生活而不是粉饰生活。今年春节档电影,我只看了一部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因为我知道张艺谋有时候还是会讲点现实问题,之前看《菊豆》讲反封建,看《归来》讲文革创伤,这次讲了校园霸凌等社会问题。

记得高华教授说过,在旧社会里,文学作品中写人力车夫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曹先生就是一个大教授,是学者,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还同情穷人,替祥子谋划出路。如今,不少教授还败坏学术道德,骂穷人该死的,大有人在。在新社会里,还有没有祥子、虎妞、小福子、刘四爷?有的。首先我想说明的是《骆驼祥子》里的主角都不是坏人,连妓院的老鸨都不算坏,小福子的父亲也不是坏人,可他们无一不过的非常凄惨,这是老舍先生在控诉那个旧社会。只是正如电影《巴山夜雨》中说的,旧社会的那些事怎么又回来了。过去的小福子为了两个弟弟不被饿死,忍辱负重,现在的小福子为了攀比买包,借了裸贷、校园贷,被逼的从事卖淫嫖娼。虎妞为了把喜欢的男人弄到手,对老实人祥子耍手段,而老实巴交的祥子又没有定力,半推半就地入了套。祥子为了在城里凑首付买房掏干了六个钱包,房地产危机到来,不少人开始断供,祥子真的再也拉不动车了。最近几年接盘的都是新社会里的穷人,不信,那些迎着风口飞起来的早就平安着地了,且看 2010 年许子东的《房价问题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小说故事最后的结局是虎妞难产而亡,小福子在绝望中上吊。祥子因小福子的死对生活失去最后的希望,一直沉沦。刘四爷在虎妞走后,挥霍完变卖车厂的积蓄后,越来越潦倒。

老舍先生由于受不了文革的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我看文学书,对它有一点期待,或者说,我觉得它有这方面的启示作用,看别人的人生,是为自己的人生指一点方向。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老舍的《骆驼祥子》与沈从文的《边城》各自都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祥子和翠翠。

许子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赏析《骆驼祥子》,提出一个问题,祥子的遭遇给人什么启发、思考?提及一个观点,坚持原则,保持初心,不要以暴制暴(以恶抗恶),堕落成那个自己讨厌的人。可是,也有人说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在慢慢变成那个自己讨厌的人。为了生存、生活不由自主地沉沦。 类似地,许子东在「沈从文与反动文学」一节中,说《边城》中没有一个坏人,但结果又是个悲剧,为什么呢?这就是沈从文的「反动」之处了。这里的反动是打引号的,指的是反潮流而动。

读这本书好似在写自己的人生,这是这本书带给人的震撼之处,会让人害怕得内心在颤抖,想看又害怕去看。我想看祥子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屌丝逆袭,但一次又一次的经历挫折,这几乎肯定是个悲剧了,悲剧给人震撼和影响太大了,上一次这么受震动还是看一部言情小说,但是我早就知道是一部言情小说,而且还是名列前矛的十大虐心小说之一《当时已枉然》。看一段就赶紧搁一遍,赶紧快速地看,不往自己身上扯、不要代入自己。我开始逃避,就好像受到伤害之后,赶紧离开伤心之地。边逃边想,我没什么不对,当人受伤害第一感觉难道不是首先想到保护自己吗?

我为什么内心害怕到颤抖地读骆驼祥子?为什么害怕呢?害怕自己成为那个悲惨的人 —– 祥子。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博文《祥子再也拉不动车了》,触动到我了,过去十年,从没想过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政策之于个人又有什么影响?历史学家高华教授也说,时代来临,很少有人预示到对自己的影响。纵观过去十余年,如今的「祥子」为何再也拉不动车了?那些被房子绑住的祥子。

看了许子东的课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够将读者代入主人公的作品是极好的作品,老舍能有这么强的功力应该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我之前说读别人的人生是在给自己指路,文学作品有巨大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时空来对话。许子东先生的建议是看一些挑战自己固有价值观的文学、影视作品,打开思路,扩大视野。倡导大学里最重要的东西: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我开始反思当年在大学里,为什么自己的思维那么不展开,多接触一些东西。可能也没什么老师能有许子东这样的文学素养,可能学校也没倡导什么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当然,自己也没有一点阅历,那个时候看这些文学作品,可能同样没有感觉,不像现在走进社会以后。不过我想,大学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还是、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是许子东,我给学生们的作业就是看书,然后写读后感,什么都可以写。从书中看到了什么,怎么看完的,给自己有什么启发。这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的样子。我不太愿意去大学继续深造的原因是我发现大学不太能够给我带来这些,此外,我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看一些我想看的课程,而且给我很大启发,我感觉到受益匪浅,按照自己之前的读书经验,国内的大学不太会给我带来这些,这就促使我没有那么大的渴望去大学读 PhD。如果读 PhD 可以获得什么呢?按陈丹青的话来说,活在当代,你得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如果想去读 PhD,你得预先想好,4-5年后应该要做什么,去大学完成什么,补齐当下和未来事业方向的短板,捕捉风口,以便于你出来后能够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原来,现在纯粹的读书和几个世纪前一样,都是贵族的娱乐。


  1. 此后,高娃老师女强人的演艺路线越发清晰,比如《大宅门》里的白文氏,《康熙王朝》里的孝庄太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