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话剧《代价》观后感





恰好几天前和几个对人工智能(AI),特别是最近出现的大语言模型(LLM)很了解的人讨论,我发现还是有不少新观点给到我的,他们都很相信这是一波科技浪潮,不是互联网科技吹起来的新泡沫,而是新的技术革命。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我不是想特意把东西往革命上扯,但他们有给到我这种感觉,人类历次工业革命给整个世界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渺小如我,置身其中,无法感受到这种巨大变化带来的影响,甚至,我还在想它对很多人来说可有可无,比如那么多掌握微积分的人却还没有那些一辈子都不懂这种数学工具的人活得好,这不过又是一个新的工具罢了。当然,也许这次LLM和微积分还是不具备可比性。也有可能,是我现在转变了对工具的看法,转向了更加多元的和更加深入的学习。我对了解这个社会充满兴趣,因此,历史、经济、文学、心理学都要重新学习呢?更别说还要优先学习本专业相关的知识。 我只是把 LLM 当作一个新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我的工作提效,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但我会对它的能力保持跟进,特别是关心它的本质有没有发生飞跃,有哪些新的场景可以被 AI 革命。

美术 AI 现在可以生成非常漂亮的虚拟人物和场景,比如国漫《凡人修仙传》、《画江湖之不良人》中的人物和场景,这类应用比较成熟了,可以极大地提高插画师的工作效率。但我觉得这类人物一看就知道是虚拟的,所以,在真实的人物世界和表达感情方面,欠缺太多。真实世界的人物、故事、感情是很复杂的,甚至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更别说计算机编码了。计算机 LLM 编码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迭代,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从最小的逻辑单元开始,很可能不是现有的神经网络模型中对神经的定义。这些虚拟人物有一个特点,非常的光滑和抽象,这是模型擅长的事情,就是在欠拟合和过拟合之间流转,几乎不可能找到平衡点,欠拟合的时候人物很光滑,过拟合的时候人物变形了。

圆桌派有一集《姜文如何站着把钱挣了》讲到 AI 和电影,即使 AI 再发达,电影依然会在。电影不是娱乐,而是家长里短、茶余饭后之上的一种梦想,既然是梦想,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如果样样都能满足,有多种选择,人就会自己当导演,人就会有自主性了。AI 真人游戏再实景、副本再多,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还是需要剧作家、导演等内容创作者。AI 让以后的选择会变多,会更加繁荣内容创作者。

最近半年多,LLM 一次次刷新朋友圈,有人要去创业了,想乘风破浪了。所以,我想去了解 AI 和绘画,AI 和电影,虚拟和现实。为什么是绘画和电影呢,我感觉炒得很厉害,另外,我感觉游戏与之类似,但我又不玩游戏。所以,我给自己安排上了,话剧、昆曲、美术馆都跑一跑。可能之后,还有京剧、相声、小品。我想自己找一个答案,AI 能给绘画和电影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吗?

因为最近喜欢陈丹青的《局部》,又买了梵高的画册。我本来是想去看话剧《燃烧的梵高》,听听话剧里怎么讲梵高的,和我的理解是不是一样。但是,一票难求,只好买了票源充足的《代价》。《代价》在首都剧场演出,何冰是导演兼主演,是我听过的老戏骨,主演过《大宋提刑官》,饰演宋慈,所以,也不是很失落啦。说不定到开演前,《梵高》的票还有卖呢,事实上,我想多了,人太多了!之前总是在线上视频里看,也有可能,这次去现场看话剧,现场给我的感觉不是那么好,我反而不想去现场呢!总之,我带着一个去感受和验证的目的。所以,我看之前没有做任何功课,陈丹青说看画你不需要懂画,感受就好了,哪个画哪个地方吸引你都是美的。表演结束后,还有30分钟和观众交流的时间,这是话剧传统。在这里,何冰老师也是如此看法,你不需要懂话剧,你的感受最重要。他们也很想知道我们观众的感受,哪里觉得很有意思,哪里看起来很跳,哪里很有冲击力,哪些感觉很晦涩。

整体上,比我预期的略低一些。果然,生活中有遗憾是常态,悲剧也是常态。挺值得的地方是观看体验比电影好得多,剧场硬件比电影院强太多,另外,观众大体还是素质高。我没发现交头接耳,接打手机,吃瓜子,唠嗑的。也有可能是演员的表演,带动观众沉静在其中,我觉得现场艺术中,观众和演员是一体的,现场艺术的感染力好像更强。手机声音听到过一次,最后,有个无脑扯着嗓子叫好吸引注意力的人素质不太高。剧场这么多人,难免有一个奇葩,和电视剧里看得一样。话剧,也有追星的,而且年龄不小,有从西安、哈尔滨等特意过来的。

想与演员互动的人太多了,最后30分钟有点少,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有几个话痨,说了一大堆,但是问题是啥没有讲清楚,占了太多时间,我举两次手也没机会发言。 所以,我把感受写在这里了。其一,何冰老师的衣服有点不合身,西装太宽松了些。拉垮的样子体现不出作为成功人士的着装。我理解的合身是《教父》里的柯里䀚,不仅限于剧里的柯里䀚啦。衣服合身很重要,也有可能是何冰老师太瘦了,西装衬不起来。我之前很瘦,穿西装的感觉和他太相似了,所以,才有这么强的体会。其二,话剧表演者不应该假定观众都看过本子,对人物事先还有一些理解。我觉得2个小时够讲一个故事了,但是,听下来,好些个地方有跳脱感。其三,我感觉到话剧演员在某些地方讨好我们,用俏皮的台词,可以用,太明显了,我反而不受用。其四,又在另一些地方,英中转化不好,我能明显感觉到是翻译过来的,语言之间的转化不自然。

最后,说点别的吧。

  1. 整场话剧2个多小时中间没有停顿,不像电影里常插入一些轻松有趣的笑点、泪点缓解氛围,话剧一个主题下来,可能整体就是紧张的、压抑的、冲突的。
  2. 在后排观看的最好备个望远镜,不然看不清楚演员的脸部表情,差了点质感的东西,灯光作用下,看起来有点虚。
  3. 空调可能开得有点低,我穿着短袖T恤有点冷,这个也影响体验,下次可以带个长袖或外套,以防万一。
  4. 首都剧场这种大型的剧院,坐前6排的体验应该会很好。我坐在第12排中间靠左的位置,差点意思。票不是很贵,但也不便宜,一张话剧票抵十张电影票。以后要去看剧的话,还是要提前抢位置去看。
  5. 我大约提前半小时到了,看电影要是提前到的,还给你看几十分钟广告,话剧不会。

话剧演出在晚上,白天,我去了趟南锣鼓巷。买了个手串,看了些个迷你版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真的《千里江山图》在国家博物馆呢,预约不到。昨天北京暴雨,今天雨歇,人竟然超级多,一点没有超常规大雨过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