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昆曲《烂柯山》观后感





在来梅兰芳大剧院看昆曲之前,我已去首都剧场看过老戏骨何冰导演的话剧《代价》,也看过《锵锵行天下》第3季第12集关于昆曲以及经典剧目《牡丹亭·游园惊梦》的介绍,以及一些影视剧的表演。所以,现场看,期待很高,我甚至时不时的想起昆曲表演的动作、唱念的水磨调等。《烂柯山》是经典的曲目,而其中的崔氏又是青衣的代表形象。我感觉昆曲靠一个角撑起整场表演,2个小时,需要角很多的体力。后来,查了资料知道顾卫英是非常著名的昆曲演员,她原来就是苏昆的主要演员,所以,我算是大有机缘了。

昆曲《烂柯山》的剧情大致如下:烂柯山下,崔氏和朱买臣是一对夫妻,相处二十年,崔氏不想一直清贫下去,决意逼夫写休书。而后,崔氏嫁于做木匠的老头,日子过得并不好。再之后,朱买臣终于考上,任家乡会稽太守。回乡时,崔氏当街拦驾要相认,朱买臣以覆水难收拒绝。随后,崔氏投江而亡。2 个小时不能演全本,精彩部分应该都来了。

看过的电影、视频,带给我对昆曲的想象,全在这眼前的方寸之间呈现出来了,艺术性真的好高!女演员扮相太美了,身段、表演、唱腔,一颦一笑一转身,都美。整场下来,我能感觉到角在台上下的功夫比话剧演员多。也许是,剧目早已经定了,历史传承的缘故,使得新角不敢出一丁点儿问题,否则,她就不是角了。演朱买臣的角似乎没那么好,也许他是男配角的缘故,也许是他佩戴的髯口罩住了半边脸,也许是观众不好,惹角生气了,他不想给。有几句高潮处台词没按剧本来,我感觉要上去了,但是台词改短了,显得有点气势不足。说到这,在观众席中我多次听到手机响动的声音,对观众差评。我甚至看到前排有人在拍照,给观众差差评。这种行为十分地不好,甚至影响角的心情。

梅兰芳大剧院没有首都剧场大,还有不少空位,昆曲,唉,是有点凄美感。另外,开始前,我多次环顾四周,发现年龄比我大的居多。这和话剧也不一样,反过来了。剧院的舞台,音响好像没有话剧院好,但演员们的衣服很好看,虽然我不能分辨苏绣绸缎,但是舞台上给我的感觉和视频里见到的一样,满足我对这个的期待。现在有些昆曲票原价 380 惠民价 190 元,我赶上了,抢到一张一层第三排中间位置的票,演员们的表情都看得很清楚,票买的很值,位置选得很好。整体上,我感觉比话剧还好。

朱买臣这个人让我想起张益唐,张益唐的故事和他不同了。我看过张益唐的很多视频,几位数学家对他的采访,评价,以及他的国内外中英文演讲,对于学术内容,我自然是完全过滤掉,就注意抓他给人的感觉。我发现一些东西,一孔之见。

  1. 需要很好的社会环境,至少没有那么强大的世俗社会的力量裹挟他。 这涉及到政治和意识形态,不展开讲,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往这上头扯,只讲一下表面上的东西。其一,一个从北大到普渡的高材生,可以到快餐店端盘子做会计,无视他人的看法,同时,周围人也不会对他有什么看法。其二,他可以躲着那群对他有看法的人,他只要满足温饱即可,剩余的时间大量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数学研究和学习中。其三,他是准备一辈子就做数学这一件事的,他说除了数学,别的也不会,也没有什么兴趣。当然,除了文学、音乐和看鹿。所以,他和世俗社会完全是反着来的,能生存下来也不简单。
  2. 他没有所谓的继往生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宏大理想。 我觉得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大家都是平庸的人,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平平淡淡地过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没有意义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幸福。每个人都想想自己从小到如今,有多少人將梦想实现了的,又有多少人將自己的伟大理想一改再改的。所以,我想说的是,他既没有世俗社会强加给他的包袱,也没有被洗脑,自己给自己加包袱。后者往往不易察觉,更要命。
  3. 从北大到普渡,他完成了一套严格的数学训练,他是学了很多东西的,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总之,他是合格的毕业生。 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的,一般的高校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所以,国内绝大多数人不要走这条路,就连陶哲轩也说,青年数学家不要学他。陶哲轩不鼓励前途还没有着落的青年数学家效仿张益唐的这种一个人闷声挑战大难题的做法。这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典型案例,然而,看看国内的宣传,有多片面,什么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都蹦出来了。在传统教育中,当想着要吃苦耐劳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想从吃苦耐劳中获得回报。比如十年寒窗为的是金榜题名。但是,像张益唐这样做风险极高的科研,是不应该去想回报问题的,这不是靠吃苦耐劳搞出来的。
  4. 他的妻子对他没有那么多的物质需求,一直支持他、理解他,分担很多家庭内的事。 这一点和昆曲又扯回来了,朱买臣二十年苦读,二十年打柴,日子过得实在贫寒,妻子忍受不了,才会逼夫写休书的。现在的温饱不就相当于那时候的饥肠辘辘吗?《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嬴虔用栋梁拆形容商鞅和秦君的关系,拆到双木互撑,即到绝顶。所以,我想说张益唐和他的妻子都不简单的,尽管他们身处灯塔国,也是不简单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角的表演和唱念都太好了,让我的思维一下跳到张益唐的事迹上了,而张益唐夫妻俩和朱买臣夫妻俩强烈的对比更让我在现场看着看着走神。
  5. 灵感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勤奋是一直要有的。 他到朋友家的后院去看鹿,结果鹿没有来,却忽然想通了很关键的一步。实际上,他说他一直都有在思考,随时随地地都在思考。我觉得很有可能是那种突然放空自己一下,有点小期待地等鹿来,周围环境又很好,一下放松了,以前有点小混乱或者以前没想到的点突然冒出来。
  6. 扎实耐心地做组织、整理工作。 灵感来了,关键的障碍打通了,接下来就是论文的整理,保证逻辑通顺严密。现在解析数论的研究工具非常庞大而且复杂,连GPY定理的作者(也是张益唐的论文审稿人之一)都说自己整理稿子的时候非常痛苦,几度崩溃。他却花了几个月时间,很有耐心地整理得非常漂亮。我觉得这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圈外人士投稿后三个星期被接受的重要原因。他必须将这套改进的工具熟练运用,让圈内人一看就懂,而且保持严密。否则,即使是对的,逻辑混乱,语句不通,引用不当,语法错误,任何一条只要妨碍阅读理解,就会被直接推进垃圾堆。因为,敢碰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不知被毙掉多少,张益唐又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游离在数学家圈子之外的人,数学年刊的审稿人哪有大把时间给他。
  7. 悲剧是人生常态。 这些天在梅兰芳大剧院看的昆曲《烂柯山》是悲剧,《西厢记》是悲剧。前些天在首都剧场看的话剧《代价》还是悲剧,老戏骨何冰和观众在最后的交流环节,直言悲剧是人生常态。也有人问张益唐,做不出来怎么办,他说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了,很多数学家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出来,但他说他是幸运的,他的朋友说他是应得的。我倒不是想说不是他,还能是谁呢?我也不是要特意挑一些悲剧来看,实际上,是因为票不好买和时间安排的现实问题,但让我意识到悲剧是人生常态真的是这次带给我的收获。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悲剧是真的需要修行的人生课程。在一次采访的末尾,他以杜甫《咏怀古迹》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说实话,我看了有点心酸。他是年近花甲凭借在孪生素数猜想方面的重大突破才出名的,中国社会是否还有这种人生存的空间呢?我看没有了,未来也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