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意识形态阵地再思考





我被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时间太长了,而又没有自主意识,发现不了这种支配感。我受三方面的局限,首先是思政方面的老师大多照本宣科,其次,自己即使对叙述的逻辑有疑问也不好意思提,最后,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和我一样处在不知不觉当中。

很长时间困惑我的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是国民党人心向背,是历史的选择。直到遇到高华老师的历史课程,我才知道这些思想教育领域的教材必须这么写,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实际上,新中国的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打下来的,即枪杆子里出政权,具体地来说,是从辽沈、平津、淮海等一路打下来的。参观党史展览馆、电影博物馆,现代文学馆,这些就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这些阵地经过精心地、小心翼翼地、几十年地锤炼,已经融到我们的生活里、脑海里,我们已经不知不觉。

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我接受的思想教育仅限于课堂,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到高中的政治课,再到大学的《思修》、《马原》和《毛概》。我何曾自发地看看除此以外的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学术书籍,比如历史、影史、美术史等。这种视野的狭窄对认识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乃至社会,都处处局限,而要我对发生在我身上或身边的事作出反应时,便显得格外突兀。这就是幼稚/不成熟的来源,这就是过得很着急,匆匆忙忙却碌碌无为的根因。

人一生很短暂,正因为人一生的短暂才显得历史的神秘。而对神秘未知的探索,哪怕仅仅是猎奇,正是人性的一部分,它又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驱动力。回想过去两年看过的书籍、课程等或多或少都跟历史能扯上关系,所以,我想我是对历史有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假以时日,历史解答了我当下生活中许多困惑。

我进入社会的前几年,和大多数人一样,要经历挫折,我把这种挫折归结于对人和社会的无知。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去思考和学习。我现在回顾一下学习的大概过程,我首先学的是什么呢?我是从历史开始的,这个历史又不是正儿八经地去看什么宋元明清等的历史,而是我所学的统计学科史,然后是统计学大师们的传记,接着,看了好多影视剧和艺术展,最后,终于过渡到美术史、文学史、影史、国史,我才发现一点点关于人和社会的复杂性,从中积累一些认识和内心的宁静。

许子东的《中国现代文学》讲了很多文学界大人物的生平经历,并将人物生平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其实包含历史,而中国的现代文学与政治关系非常紧密,这些大人物或多或少都参与或见证了现当代的历史。陈丹青的《局部》和美术史有很多交叉点,尽管他自谦地否认这是美术史课程,他也从没正经地看过一本美术史书,但是他记得美术史上的大画在大都会的哪个厅哪个馆哪个位置,这是上百次的参观留下的深刻记忆。高华本来就是历史学教授,研究历史是本行,从他的课程来看,他对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的历史也很了解,至少对这些领域的大人物有相当的了解。

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在进化论和阶级论的加持下,文艺与政治联姻,形成的路径依赖一直持续到建国后,毛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直也延续到现在的官方意识形态。我前段时间去了中国电影博物馆,最近刚又去了朝阳大悦城的上海三联书店,看到《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 1949-2017》,这是本砖头一样厚的影史著作,在书架上被翻得相当柔弱。我看了开头一点绪论,翻了翻后面的《武训传》、《清宫秘史》、《牧马人》、《菊豆》等等名篇,主要是我看过的不多的一些电影。我觉得书写得还是比较客观的,不错的书籍。我发现学术著作、文学小说的限制比电影要宽松得多了。高华老师的课程和我看过的文学史、电影史没有冲突,心中顿升起了更多的敬意。从较长的历史脉络来看,我也发现从今往后的电影都没啥看的必要了。若是冲着娱乐性爽一下、嗨一下就另当别论了。我发现很多现象、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脉络就清晰起来了,这也许就是一些人鼓吹的读史使人明智。

我并不求有多深入,而是能解惑,能找到我与人和社会相处的一点点从容,以应对逐渐迷失的自己,越来越模糊的世界,走马灯似的事件。终于,我发现正因为无意义所以才匆忙。匆忙得无暇去思考,为什么匆忙?事情很多,无意义的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做好重要紧急的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跳出工作外,直面自己的人生,才更让人睡不着。扪心自问,每天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陷入无意义之中了?碎片化分散了太多的精力。要抗衡这种无意义,需要把握距离,要求更高的自律。需要时常回顾和反省,变成习惯后,恐有能力抗衡无意义的碎片化。

自律/自控,我以为是自己对身体的掌控力。失控意味着做了后悔的事或者身体病了。要不失控就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现在,我已经失控成习惯了,怎么重建合理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不是一上来搞一个遥不可及的宏伟计划,而是一个简单的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一定要短平快,立竿见影,可量化,形成正反馈以后才可以持之以恒,最后,变成规律性作息。

比如不用抖音,从今天开始。比如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如遇特殊情况,也要保证12点以前睡),从今天晚上开始。比如每天锻炼半个小时,从今天下午开始。通勤中要么听听课,要么听听音乐,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看看周围的人,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总有那么几个不专心玩手机的在东张西望,不要怕与潮流擦肩而过。从中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冥想、看书、锻炼,一定可以身体更健康,工作效率更高。

若站在历史的高度,我就是长河中的一滴浊水。若站在天文学的高度,我就是银河中的一粒尘埃。在别人眼里,我如此微不足道,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爱惜自己,我是唯一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我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三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