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去年陆续在一些日志中说我对吴冠中先生画作的观感,比如《我不过业余而已》《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下定决心,如果要了解就选择一二位深入。我最近看了吴冠中先生的自传《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纪录片《百年巨匠·吴冠中》、画册《中国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和《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无论是从信息量还是从客观程度来看,以吴先生的自传收获最大。

吴先生是一个纯粹的画家,命运多舛。他的纯粹在于生命为艺术,视艺术为生命的延续。他的命运多舛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他的艺术观是与建国初的革命文艺观冲突的。革命文艺观的正确观点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吴先生一生远离政治,去法国留学学的人物素描和现代绘画,与徐悲鸿学习古典现实主义不同,因此,与主流格格不入。回国后不久,即在文艺整风中被批判。无论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文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举例来说,像丰子恺(鲁迅的《呐喊》等)、叶浅予(矛盾的《子夜》)、黄胄(梁斌的《红旗谱》)等,这些都是当时有名得不得了的大画家,他们为革命文学作品绘制了大量的插画,美术绘画是为宣传服务的,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注脚。

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共同建国召开新政协,与之同步的,国民党驻外的使馆都有中共进步人士宣传拉拢。一方面留学生受进步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国民政府贪污留学公费导致留学生在外生活拮据,使得大量留学生对新中国抱有好感,意气风发。此外,吴先生在出国前已经成家,从艺术上,他是希望回到祖国,再三考虑后,还是于 1950 年回国了。而他的好友朱德群、赵无极选择留在了法国,他们的人生际遇将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他的父亲是不愿意他回国的,因为他的父亲在土地改革中被划为地主阶级,可当时信息不通,吴先生并不知道。

1952 年文艺整风后,他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在课堂上,他的教学被认为是放毒,因此,他把留法积攒的画册、画稿、画作全部销毁了。吴先生没有学习过苏联那套绘画体系,建国后,我们是全面学习苏联的,叫一边倒,绘画也不例外,他的画作被认为是丑化工农兵形象,只好偷偷画风景画。再后来,文艺方面的高级领导人周扬出来讲话了,风景画还是没有什么害处,他不得已放弃人物画,转向风景画。之后,参加土改参观团,经历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他和他的家庭都陆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长期处于妻离子散的状态,幸运的是,文革结束后,他和妻儿都挺过来了。

80年代初,吴先生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绘画大师,他的作品屡屡刷新拍卖纪录,但这些画作都早已与他无关。期间,有太多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从他那邀画,然而,画不知所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腐败并不鲜见。他是个手艺人,也是个工具人,也是只下金蛋的鸡,但他又是只不甘于闷声下蛋的鸡,总时不时叫唤着,我的蛋哪去了,我的蛋哪去了,大多找不回来了。

站在此时此刻回顾吴先生的一生,是一部 20 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比他早一辈的老师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都走了,与他同辈的赵无极、朱德群、董希文等也都走了,比他晚一辈的学生靳尚谊(是吴先生回国后教的第一批学生,现在 90 岁了)退休了,剩下的徒孙辈,我们大多不了解,也确实不出名,艺术上的造诣如何,很难讲。用吴先生那样的水准去看脉络与影响,有断层,主要原因还是建国后没几年功夫,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接二连三。

2005 年陈丹青在清华美院讲脉络与影响,后来,他在《局部》中讲的不少内容都可以在吴先生的自传中找到。

2022 年央视推出纪录片《百年巨匠·吴冠中》掺杂太多政治内容,其实,吴先生一生都是在远离政治的,国内、外求学期间,他不参与政治,一心扑在艺术上。回国后,他希望把自己在法国所学的像竹筒倒豆子似的都教给学生,但他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堡垒,他的教学被批为放毒。他还是没有参与到政治中,他绕开了,开始画风景画。

80 年代,文艺界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来,吴先生陆续提出笔墨等于零和风筝不断线、形式美和抽象美,美的画和丑的画当中存在一些科学的规律,符合规律的具有美感,不符合的就会显得丑。这个规律脱离具体的画面内容而存在,提出符合规律而有现实内容承载的形式美和抽象美,这与当时的美术界观点相左,引起较大争议。他死后,骨灰撒向大海,他的儿子们定居海外。

他在书中直笔写了不少自己的苦难,看后,多少有点悲凉之感。想到如今国内外防火墙隔断,严密追踪个人轨迹,史无前例的维稳力量,娱乐至死的局面。不过,我们还是有希望的,公民的自主性、人口的流动性和信息的流动性都在增加。回望晚清、民国,鲁迅在《阿 Q 正传》、《狂人日记》等系列作品中呐喊要改造国民性,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提出培养健全的共和国民之性格,80 年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环境下涌现一批人出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分量,民主、共和的国民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未断。

就在这两天,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览上,前央美院长、前美协主席靳尚谊出来说话了,大写意、小写意哪去了,中国国画系完了吗?就我在各大美术馆、画廊参观的情况来看,国画作品只出现在美术馆、拍卖行和荣宝斋里,价格很高,而且都是老辈人留下的作品,年轻人搞不了。国画里,诗书画三位一体,文学修养要求极高,讲究意境美,不是现在的美术学院四五年时间培养得出来的。

原作、仿作、木版水印分别对应不同的市场。吴冠中横跨中西,画中现代、墨彩、水乡三个特点非常迎合装饰市场。五一又去了趟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也不便宜呢,看到很多吴冠中系列作品,一件小尺幅的也要上千,稍大的上万,不过,我仔细看过,水印作品距离真迹差距甚大,精美的画册距离真迹也相差甚远,特别是油画,完全两个概念。印刷不好的色彩失真,有讲究的应该关注出版社采用的纸张和印刷工艺,原作的质感、立体感是印刷无能为力的地方,就更别说了。

有一次,在潘家园,我看上一幅性价比还可以的画,和摊主聊了半小时,她说每到一地就去美术馆参观,这幅画是按照陈少梅的画册画的,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画家,京津画派重要人物。不过,仿的差距甚大,我提了几个意见,主要是用墨层次感不突出,班门弄斧了,她没接话。虽然我没看过原作,但以我对溥心畬的了解,定然有层次,而这种层次在画册上不太容易呈现,画出来就更难了。1原想买写意画,不过少之又少。最后,我啥都没有买,现在想来,也可以买的,毕竟画得也算好了,高仿就不止 300 多了。

吴冠中将自己的画作无偿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系、香港艺术馆、新加坡美术馆,这些地方都收藏了上百幅作品,还有一些在政府部门、地方博物馆、美术馆等。他是希望自己的作品留给后来人观看,而不是藏在资本家或博物馆里。相比而言,中国的展地少,好的作品也不会拿出来展。近年来,像吴冠中这样的画家的作品,一律不许出境,外国到中国展出的作品质量可想而知,书画市场的萧条从拍卖的作品水准也不难看出。2


  1. 溥心畬是和张大千齐名的画家,合称南张北溥,是京津画派代表人物。 ↩︎

  2.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