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老宅男逛漫展





这是临时起意的,尽管很久之前我就想去一次,前同事中有人就是 Coser,但我的行动始终是停留在那时。我打算做一个文艺青年的,所以,五一去了恭王府(正巧溥心畬的画展)、宋庆龄故居、荣宝斋、鲁迅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逛漫展本也没有在计划中,只是突然想起来,此外,还有票,还有一天空闲着,那就去吧。这就来到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北京第16届 I·JOY 漫展,看看比我小10岁的 00 后的状态、心态。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可我发现,我自己放不开,我已经脱离太久太远,两个小时没有融进去,这就作罢。我的另一个想法是集邮,要把汉服和民国服饰都集齐,可我又发现,一来很少,二来没有让我特别想去集的,因此,也作罢。总要做点什么吧,那就从旁观者的视角看看眼前的一切,这也是一个新奇体验。我注意到二次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在这上演,Coser 一腔热情不过是被平台和商家所用。

和 B 站风格很类似的角色

从平台和商家端看,这是薅Coser的情绪羊毛赚取利益的机会。我进场后看到很多Coser席地而坐,没有垫子,条件之差让我印象深刻。只有SVIP 黑卡会员有专门的休息区,可以点个东西在里面慢悠悠的吃喝。互联网平台还真是没有不打擦边球的,抖音、B站、美团等提供的很多视频图片多有挑逗、过度装扮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打工人的穿着要么挺性感的,要么挺可爱的,黑丝、白丝大腿随处可见。展厅里到处可以看到二次元的服装、化妆、书刊、手办等,但B 站目前是亏损的,难道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自己盈利的生态,好奇怪的?

从Coser的角度看,这是一个Coser交友和宣泄情绪的平台。我觉得无名的Coser 贡献了大部分流量,也做了最大的投入,如准备服装、化妆、订酒店、来回车票等等。除了收获有共同情怀的Coser 好友,我不知道她们还可以从平台那获得多少物质上的回报。每每擦肩而过的Coser,除了腿以外,我都下意识地去看她们的眼和脸,我发现很多妆容还有待提高,服装也是太多的雷同。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来自职场的Coser 是不是会更好?重装之下,我可没本事一眼区分是学生还是打工人。也许我下次想去的话,可以通过大量集邮搞一个调查,这就有可能知道个大概。这里的装扮和商品,除一二外(李星云的不良帅我是知道的),我都不知道出处。可见,下次最好有个 Coser 带入才好。在这里,日本动漫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Coser中极难看到中国元素,茫茫人海,我就看到李星云和另一个不知名汉服女子,着和服的女子倒是不少。

不知怎么回事,Coser 给我的感觉是宅。一般地,我们将不喜欢社交的称之为宅。可宅男宅女出来逛展、蹦迪、集邮(集友),好像也不是真的不喜欢社交,只是身边这样的人少。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每个人塑造个性化的虚拟世界,可见我们想社交的那个人是理想中的她/他,漫展就是那个人来到人间的机会。漫展让宅男宅女的社交欲望得以释放出来。从我这个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至少有两个,其一是性苦闷,其二是反内卷。

郁达夫在《沉沦》 里除了高调革命的部分,还很多内容描写年轻人的性苦闷心理。陈凯歌在《霸王别姬》里直言学生走上街头的一个原因是没钱的年轻人需要找地方撒撒火气。我觉得大文豪和大导演都挺真诚的,一点都不掩饰。至少我觉得年轻人确实有这需求,也许是我的脑袋太肮脏了吧!逛完漫展后,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话,我好像顿悟了,它所要做的是满足一种向往,这种向往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存在,但是,又给人感觉好像真实存在。用现下时髦的话说,这不就是虚拟现实吗?文学创作上常用这种手法,将现实生活中多个人的特质、经历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让人感觉主人公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学作品可以写虚的,但是要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可没有这么高的理论水平,是胡乔木先生的意思,真是厉害,一语中的。文学小说也好,二次元文化也好,概莫能外。

无论是学生还是打工人,给年轻人释放情绪的空间越来越少了,所以,有一个机会可以短暂地将自己化妆成另一个人,出现在自己装扮的现实世界中。在面具的保护下,释放包裹着的自我。另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是演唱会,漫展对面就是凤凰传奇在鸟巢的演唱会,原也不在我的计划内,临时买票可不行,我也就没机会去凑热闹了。我从鸟巢外走过,看到排队的人更多,听到里面的动静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