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年终总结(美育熏陶)





我对央视《寻宝》栏目的兴趣,陈丹青的《局部》和窦文涛的《锵锵行天下》对我的勾引,这让我开始接触话剧、昆曲、京剧、绘画。几个回合接触下来,话剧给我的感觉一般化,昆曲的高雅听着累,京剧也是角好戏才好,都难以持续地学习,唯有绘画,触动最深,去美术馆最勤。

美育熏陶小结

北京名气比较大的美术馆基本都去了,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北京画院、徐悲鸿纪念馆、炎黄艺术馆、北京琉璃厂、观复博物馆、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中央美术学院、红砖美术馆、798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对了,因为没赶上展览,故宫博物院书画馆还没去过。国家博物馆有个展、特展、长期陈列展,以及作为装饰的画作,其实画作不少。国家大剧院有时候会办画展,我遇上的是特展《时代的容颜》,感觉挺好的。北京画院以齐白石的收藏为特色,北京琉璃厂是画廊,最大的是荣宝斋,当然,潘家园也是画廊,不过档次低些罢了。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和潘家园比,就小意思了,不能说观复博物馆没有绘画作品,瓷器上的绘画、屏风上的绘画都是一流的,也就比国家博物馆稍微低一点而已。如果要选择一个印象最好的地方,那无疑是中国美术馆,而最差的无疑是 798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时遇上的是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联展,公平地说,不是因为它绝对的差,而是去之前我对其期待太高,从而留下的印象分太低,此外,798 商业化过了,冲淡了艺术气。有意思的现象是798和红砖等当代艺术馆成了女生占比特别高的打卡圣地。

随着去美术馆次数多起来,问题也多起来。最近,我在思考为什么一些著名的画家有各自笔下的宠物。徐悲鸿为什么画马?寻求变革的心非常强烈,对于郎世宁及以前的画法感到没有冲击力,无法承载一马当先,龙马精神的寄托。国内,徐悲鸿已然成了意识形态上的符号了,《愚公移山》、《奚我后》和《田横五百士》三幅巨作推出来,美术界一哥的位置,无人撼动。《愚公移山》也是毛主席的同名大作,进了中小学课本,它的的浮雕款在国家博物馆。李可染为什么画牛?因为他的恩师齐白石将花鸟鱼虫全都画了,又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黄宾虹被人称为最后一位文人画家,浓淡干湿阴阳变化,将墨发挥到极致。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和黄宾虹,8 年之后,李可染的山水师法自然,从写生中悟道,形成独具一格的山水画风格。当代著名画家范增的人物从蒋兆和,牛从李可染,荣宝斋挂出的一幅《老子出关》高达千万(具体价格记不清了,尺幅很大,至少大几百万)。潘天寿为什么画松鹰?松鹰不是潘天寿的专属,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李可染都画,但他的松鹰更(最)刚猛、凶猛。李苦禅为什么画鹭鸶?因为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都占了,一幅《盛夏图》奠定大师地位。黄胄为什么画骆驼和驴?因为常年在新疆苦寒、沙漠之地,又被下放到陕西农村放驴。

春节将至,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美在荟萃,集合全国十多个美术馆的一些精品画作,将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海派聚到一起,我才从地域上将他们终于分清楚。长安画派地处陕西,西安古称长安,长安画派风格上的最大差异是内容,有西北粗旷特色。岭南画派中的「岭南」指的是广东(广州),代表人物有关山月等,他和傅抱石一起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毛主席亲笔题词,挂在人民大会堂。新金陵画派中的「金陵」指的是江苏(南京),代表人物有傅抱石、佘玉奇,我看过他的个展。海派中的「海」指的是上海,代表人物有吴昌硕、刘海粟等,我看过他们一些作品。大师们的路子都很宽,不好单纯地将他们一概而论,有些画作属于海派、有些属于新金陵画派,有些不能简单地归入这四派,反正我目前还搞不清楚。我感觉海派的花卉在设色上鲜艳,贵气逼人。岭南画派和新金陵画派在用墨上有较大差异,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同时,注意到展出的画作是有选择性偏差的,数量有限,不便于比较全面地去对比了解它们的差异。

AI 不是学习而是临摹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绘画作品的时候,恰好赶上 AI 作画的浪潮,自然很想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AI 领域常常出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对抗学习、迁移学习、加强学习、主动学习、被动学习等等学习。学习这个词被用坏了,学习本来是人才具有的一种能力。机器不过是人造出来解放双手的工具而已,人叫他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千万不要忘记学习、监督、智能等词汇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功能。AI领域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可以不可以用一种非计算机科学的语言来准确描述。我想借用绘画里面的一套术语,这可以准确、通俗地来描述。简而言之,AI 中所谓的学习其实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

通过对画作(多是画册)的观察分析,依样画葫芦,而且是普通水平的,最多相当于潘家园地摊上 300-500 块钱一张的临摹习作。必须承认的是这已经是很好的了,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都能达到的水平。问题是几乎没有艺术性,只是像而不美。那美的是什么呢?比如清代王原祁仿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张大千仿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清仿明的官窑瓷器,就是那些大师们的手笔下出来的作品。仿不一定一模一样,仿不一定粗制滥造,仿可以形神兼备,仿可以有很高艺术性,同样陈列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许多年前,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就说过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AI 在世人面前混淆了学习和临摹,也就是学和像之间的差别。

AI 为什么学不到大师的艺术性呢?一般地解释是 AI 通过数据、算法和模型训练。然而,好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连大师也说我无法复制出来,因为顶好的作品出来后,那种状态和感觉就淡了、没有了。尽管大师是最清楚自己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但是他也难以捕捉到同样的灵感。顶到天了,AI 达到最高的临摹水平,但它仍旧不能够创作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不断线的艺术风格,它只能在现有的风格中拼凑,拼出像的作品,或者人类无法理解的,只属于计算机自己欣赏的东西。人创作需要的是随机性、离群点,而 AI 需要一般规律,将偶尔出现的视为异常值,要么抛弃,要么平滑掉。

人类学习绘画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和黄宾虹,八年之后才创出自己的风格。一代代人不断地在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个时代不同,对美的追求不同,过去的美和现在的美都是好的。美是多种多样的,美术馆里陈列着跨越千年的画作,不同时代的美争奇斗艳。每个时代都需要属于自己的美,每个画家都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并通过画作将这个美传承下去。

画家师法自然,自然是有立体感、空间感、距离感的,是有喜怒哀乐的、是有山山水水的,是有五光十色的。无论是画室里画石膏还是在自然界里写生,画家非常需要感受力,大自然的最直接的反馈,经过艺术加工,这种感觉跃然纸上,而 AI 将所有这一切视为二维的、平面的、狭小的、数字的图片。学绘画和学统计是完全不一样的,懂深奥的数学,啃书就能发文章出成果了,绘画学理论没有用,说得再好,必须有画做支撑。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painting.

捡漏到底捡的是什么

很多人抱着捡漏投机的心理去潘家园、琉璃厂等地,其实这个艺术行业商业化程度高的吓人,除了高端艺术品交易市场,还有做这波想着捡漏的人的市场,当然还有一波伴随房地产起来的装饰市场。捡漏是真的吗?很多人不是捡漏而是走运罢了。真正捡漏的人是很厉害的,比如像马未都那样的。他首先能够识别出来漏,这就把绝大部分人比下去了,其次,他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我认为捡漏是不存在的,靠的是眼光和财力。眼光又是靠长年累月对文化历史的积累,眼光对积累财力是有帮助的。

我看过一期《寻宝》,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有个学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开始就收集家乡某地区的历朝历代的钱币,十多年下来,一套钱币上百个,钱币背后就是一部该地区的金融发展史,市场价值和文物价值都很高了。专家当时感觉她不简单,怎么有这样的头脑,一问,原来大学是搞金融专业的。这说明什么呢?搞收藏得专一,而且要深入,不能瓷器、家具、书画、珠宝、青铜都收,很多收藏的老大爷几十年交了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学费。不由地想起《正阳门下》(朱亚文和倪大红主演的)里面的那个搞收藏的郭大爷。一心只想捡漏暴富,不知道人家从小读了多少历史和文化知识。所以,那时候,真正的捡漏是信息差,钱没花多少,也没多少钱。

卖东西的人首先是销售,销售的目的是把东西卖出去。所以,他的核心能力是心理学,营销,他不可能对手底下各类玩意都很懂。而能捡漏的人的核心能力是历史和文化,以及在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积累的观看经验,当然讨价还价,耍点小心眼也是必须的,不然怎么最大化捡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