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在高华教授的课堂上听到「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也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听到「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等等。影视作品属于意识形态管控的范畴,也是打扮小姑娘的一只手。有些题材的作品不让拍了,拍得越来越少了。有些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了,越来越趋同了。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国人打一针,从来没有真空过。

我先对这些作品做一些简单说明,以下影视作品的豆瓣评分普遍很高,既有通俗,也有文艺,既有波澜壮阔,也有涓涓细流,既有家族和个人,也有国家和社会。从反封建、反体制化到探寻人生意义、个人价值。导演、演员要么曾已是名人,要么凭此作品跻身顶流。内容特点和主角成分的归类角度纯属个人喜好,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对作品的理解。举例来说,《牧马人》主题是文革后,大家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主要内容是小知识分子(小学老师)许灵钧回忆 20 多年在西北敕勒川的朴素生活。《芙蓉镇》、《霸王别姬》、《归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共同的特点是都有一个知识分子,《活着》的主角是地主,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角是一个学生,视角又有所不同。

长篇叙事分几种情况,一种是讲个人从生到死,一种是讲家族及主要人物的兴衰交替,一种是讲国家及其统治者的重大事件。我看的影视作品不限于这些,我也不打算一一列举归类,这是我挑选出来的在一段时间内看的某几个方面的作品。影视作品中除了《走向共和》和《尘埃落定》,其它电视剧都是一年以前看的,具体哪年哪月不太容易回忆。电影除了《霸王别姬》和《教父》,都是近一年内看的。回想起来,在本科选修《艺术导论》课程开蒙,现在还能想起来的是《霸王别姬》、《猫》、《悲惨世界》三部片子。

怎么挑了这么些作品来看?一方面有空刷刷豆瓣电影排行榜Top250,一方面经常看窦文涛主持的栏目《锵锵三人行》,一方面在听许子东教授的课程《中国现代文学》,高华教授的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香港科技大大学主办的《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系列讲座。

影视作品 上映年份 导演 内容特点 主角成分
《牧马人》 1982 谢晋 文革 个人、知识分子
《芙蓉镇》 1987 谢晋 文革 个人、知识分子
《红高粱》 1988 张艺谋 长篇叙事 个人、小资
《霸王别姬》 1993 陈凯歌 长篇叙事、文革 个人、知识分子
《活着》 1994 张艺谋 长篇叙事、文革 个人、地主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 姜文 文革 个人、学生
《白鹿原》 2012 王全安 长篇叙事、文革 家族、宗族
《归来》 2014 张艺谋 文革 个人、知识分子
《菊豆》 1990 张艺谋、杨凤良 反封建 个人、小资
《教父》3部 1972 弗朗西斯·科波拉 长篇叙事 家族、大资本
《飞越疯人院》 1975 米洛斯·福尔曼 反压迫、反体制化 个人
《死亡诗社》 1989 彼得·威尔 教育、反体制化 个人
《心灵捕手》 1997 格斯·范·桑特 教育、人生意义 个人
《海上钢琴师》 1998 朱塞佩 长篇叙事 个人
《放牛班的春天》 2004 克里斯托夫 教育、反体制化 个人
《被解救的姜戈》 2013 昆汀 反压迫 个人
《疯狂动物城》 2016 拜伦·霍华德 教育、反偏见 个人
《雍正王朝》 1997 胡玫 长篇叙事 国家、皇帝
《康熙王朝》 2001 陈家林,刘大印 长篇叙事 国家、皇帝
《大宅门》 2001 郭宝昌 长篇叙事 家族、大资本家
《走向共和》 2003 张黎 长篇叙事 国家、统治者
《尘埃落定》 2003 阎建钢 长篇叙事 家族、统治者
《乾隆王朝》 2003 叶大鹰 长篇叙事 国家、皇帝
《汉武大帝》 2005 胡玫 长篇叙事 国家、皇帝
《乔家大院》 2006 胡玫 长篇叙事 家族、大资本家
《大明王朝1566》 2007 张黎 长篇叙事 国家、皇帝
《大秦帝国之裂变》 2009 黄健中,延艺 长篇叙事 国家、皇帝
《万历首辅张居正》 2010 苏舟 长篇叙事 国家、大官僚
《大决战》3部 1990-92 李俊等 政治宣传片、战争 国家、集体
《大转折》2部 1996 韦廉 政治宣传片、战争 国家、集体
《大进军》4部 1996-99 韦林玉等 政治宣传片、战争 国家、集体
《长津湖》2部 2021-22 陈凯歌 政治宣传片、战争 国家、集体
《风声》 2009 陈国富,高群书 政治宣传片、谍战 国家、集体
《悬崖之上》 2021 张艺谋 政治宣传片、谍战 国家、集体
《无名》 2023 程耳 政治宣传片、谍战 国家、集体
《战狼》2部 2015 吴京 政治宣传片、救援 国家、集体
《湄公河行动》 2016 林超贤 政治宣传片、救援 国家、集体
《红海行动》 2018 林超贤 政治宣传片、救援 国家、集体
《流浪地球2》 2023 郭帆 政治宣传片、科幻 国家、集体
《太平洋之鹰》 1953 本多猪四郎 反战、历史、战争 个人
《太平洋风暴》 1960 松林宗惠 反战、历史、战争 个人
《偷袭珍珠港》 1970 理查德·弗莱彻等 历史、战争 国家
《珍珠港》 2001 迈克尔·贝 政治宣传片、战争 个人
《风语者》 2002 吴宇森 政治宣传片、战争 个人
《敦刻尔克》 2017 克里斯托弗·诺兰 反战、历史、战争 个人
《决战中途岛》 2019 罗兰·艾默里奇 政治宣传片、战争 个人
《黑鹰坠落》 2001 雷德利·斯科特 政治宣传片、救援 团队
《太阳之泪》 2012 安东尼·福奎阿 政治宣传片、救援 个人
《勇者行动》 2012 迈克·麦科伊等 政治宣传片、救援 个人
《逃离德黑兰》 2012 本·阿弗莱克 政治宣传片、救援 个人
《孤独的幸存者》 2013 彼得·博格 政治宣传片、救援 个人
《前哨》 2019 罗德·拉里 政治宣传片、战争 团队
《秦时明月》 2007-20 沈乐平 长篇叙事、动漫 国家、超人
《完美世界》 2021 汪成,张帅 长篇叙事、动漫 个人、超人
《凡人修仙传》 2020 伍镇焯,王裕仁 长篇叙事、动漫 个人、超人
《画江湖》之《不良人》 2014-23 李帅帅 长篇叙事、动漫 国家、超人

为什么要去看这些东西呢?我感觉到一种束缚,在一些方面被压制。所以,我追求一种全面和客观,带有历史事实的长篇叙事。我想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当然,我也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过我知道这是妄想。小民百姓没有义务去思考这些问题,国家和社会对我也没有这样的要求,而我只是不想被愚弄而已,不想被他人看作傻子。我想知道当下怎么办,这应该不是妄想。我相信历史使人明智。有那么一会儿,我感觉到自己之前看的东西都是在浪费生命,同时我也感觉到我看的那些东西,它们的存在符合其他人想要的意义。娱乐至死和精神鸦片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有人想要它们大行其道,如此而已。也许一段时间来,看的电影主题都比较沉重,也许是换了个看问题的视角,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比较残酷,对前途确实产生了某种迷茫,历史又总是在以一定的形式重演。即使知道了历史规律又有什么用呢?至少当事件来临的时候,心理上有所准备,但愿脑子不要被搞坏掉了,熬过去就是胜利。现在,又处在新的岔路口了。为什么想归纳总结?看了不少了,有些似曾相识,又受许子东课程影响。下面我会讲讲这个影响。

最近迷上了许子东,先是无意中看到他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讲《骆驼祥子》和《边城》,恰恰那堂课赏析的这两本书,是我最近看的。他对作品的解读,很多视角,我都没想过,他的很多观点,我都深表认同。其一,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让读者代入到主人公身上的。不禁让人感叹,这不就是我吗?这说的就是我呀!跨越时空,感同身受。其二,看一些会冲击你现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作品,这种作品的表现力是如此的丰满,如此的鲜活,无论婀娜多姿还是瘦骨嶙峋,它都活生生的存在,和你的生活是如此的接近,以至于看它的时候,你会害怕得发抖。其三,左的和右的文学作品都要看,作品的好坏不是看年龄,也不是看左右,要客观、全面,无关对错。然后,我接着把这个课程刷完了,里面提及的文学作品太多,常常一上来就是领域代表作加归纳总结,在线调查同学们读了多少本书,文学系真不是盖的。理工男摊手表示以后再看,先看几部推荐的电影《白鹿原》、《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菊豆》,基本都是大导演的作品,文艺片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不过,先看为敬吧。

因为许子东,我又去看《锵锵行天下》,刷他课的时候,油管推荐出来的是第三季第十二集,主题是游园惊梦,对昆曲开蒙的一集。《游园惊梦》是著名的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家喻户晓。看了《锵锵行天下》对《游园惊梦》的解读,回想《走向共和》,慈禧以昆曲《游园惊梦》开篇,将清朝、慈禧、京剧几个词高度的关联在一起,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放在一起,真的是太精彩了,张黎导演真的厉害,那时候的作品真不简单,艺术性很高。《霸王别姬》里也有大量的关于清朝、慈禧、京剧的描写,也有一段《牡丹亭》中的《皂罗袍》,世人只知京剧是国粹,可国粹不仅是京剧,昆曲也是呐,而且是百戏之祖!在讲昆曲的历史的时候,提及了魏良辅,这个人对昆曲影响非常大。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提及了这个人和他改良的昆曲。鄢懋卿花 20 万两银子送给严嵩一个昆曲班,严嵩对魏良辅的评价极高,十年磨一剑,昆曲再无烟火气。

无论京剧、昆曲都有极强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的复杂因素在影响它们的发展。类似的穿插,比如《人民的名义》中多次提及《沙家浜》中的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的一段,以京剧的形式表现革命斗争,常作为高潮片段反复出现,《沙家浜》是著名的革命样板戏之一,好在,改革开放以后,不兴这么折腾京剧。除了穿插戏曲,也有穿插电影的,文革期间罕见的可以放映的电影《列宁在 1918》在有关文革的几部电影中都有所提及。《人民的名义》中为什么穿插的是《沙家浜》?经历过的人一看就知道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的因素。好像是一个诗画中的意象一样,代表一个时代。吴侬软语和高歌猛进不一样,昆曲能流传下来真不容易。

小时候,我老家那边常常有来唱戏的,每次周围村的村民就围过来,我反正是不懂啦,就知道爷爷奶奶很高兴,很热闹,我也很开心,一连会有好几天。我们那个村应该是出过举人的,在一、二、三进院子的正门堂屋里挂着匾额,非常古朴,如果现在还在,怕是古董了,我现在已经忘了写的是什么了。第一块匾,我没见过,第二块匾,我见过,但是没有印象,第三块匾,我有很多回忆,后来,我回去再看的时候,不见了,三进院子都陆续拆了,各自建了自己砖房。

高华教授说从文学青年到革命青年是有一条路径的,特别是文学系文学批评方向的比较多,主要原因是文学诉诸情感。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是革了文学的命,将知识分子统统打倒,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解释系统。关于文革的文艺性的电影,近年来出现得很少了,《霸王别姬》、《活着》是很久前看过的,《牧马人》、《阳光灿烂的日子》、《芙蓉镇》、《归来》是最近看的。基本上,也就是囫囵吞枣。

《牧马人》中女的是幸运的,遇到的男人、牧民都不是坏人,但当时的背景下,这样逃荒的是非常多的,万千之中又有多少能像她一样幸运呐?电影的需要,主角女人和男人都很靓,再穷也掩盖不了的那种靓。男主所经历的文革,在敕勒川、阴山下,相比而言,算是幸福的,遇到很好的牧民,没有接受太多的批判,主要是劳动,周围的人并没有把他当作右派敌人,所以,他头脑没有精神错乱,也没有自杀,他熬过来了,右派摘帽补助 500 块,20 多年 500 块。电影释放非常强的政治信号,代表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真正内涵,直到现在才咂么出味来。大部分老百姓是非常淳朴的,邻里之间有和睦的,当然,也有很多是功利心的,势利眼的,趋红踩黑的。许子东说莫言拿诺奖之后,很多乡亲找莫言借钱。

《霸王别姬》中围绕京剧《霸王别姬》讲述伶人程蝶衣、段小楼的一生,穿插程蝶衣、段小楼与菊仙之间的感情纠葛要求他们在生活与戏曲之间抉择,段小楼选择生活,程蝶衣选择戏曲。文革开始后,程蝶衣与小四之间的冲突意味着在国家政治与戏曲之间抉择,程蝶衣还是选择戏曲。程蝶衣是从一而终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程蝶衣和段小楼排练《霸王别姬》,可再也回不去了,程蝶衣在排练中带着绝望挥剑自杀,意味着京戏亡了。说句题外话,有的人,像张国荣和陈晓旭,真应了那句话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白鹿原》中关于文革的删掉了,整体上一般,裁剪得有断片的感觉,在谈论人性方面,和《菊豆》有某种相似性,两部电影对我的价值观冲击都比较大,后者主要的内容是反封建。高华教授讲得很好,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任务完成了,但是反对几千年留下来的封建专制思想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小农经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制度之下建构了一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以儒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思想,这套思想存在如此之久,世世代代的人沉浸在其中,形成的世俗社会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那些经历过文革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死过一次又活过来的人,很了不起,很不简单,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没有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我想起来爷爷为什么晚年那么怕事,从不和人冲突,奶奶晚年还总是上山去割茅草。我小时候很不理解,我的父母也十分不理解,总是怪他们,房子周围堆多了茅草容易招来蛇、鼠、虫。我今天稍微理解了,他们也属于死过一次又活过来的人,活过来了,却再也抬不起头了。那个年代越穷越光荣,但也就是除了穷什么也没有。那个年代红太阳放出亮得扎眼的光芒,炙烤着大地,人们只能卑微地仰望。我是不可能再去经历老辈人经历的那些事的,我只是想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了解一些,以便理解他们现在做的事,以及可能会对我产生的影响。我想多听听、多看看别人,然后可能的话,也多想想自己。

接下来,和许子东课上讲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借用了他归纳总结的方式。将不同的,特别是对立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分析、甚至研究。但我不敢说研究啦,只是放在一起比较、观察,然后写点观后感而已。和长篇叙事、国家、集体相对应的是一小段时间、小环境、个人的故事。也就是反压迫、反体制化、追求自由、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美国乃至西方电影宣扬人权、自由、个人价值,强烈地抨击规则和体制化。

《死亡诗社》一面怀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一面又极其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残酷的现实和自由的理想发生强烈的碰撞,最终,将理想撞得粉碎。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去看的电影。长大了,才知道激情和天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越早的时候找到并追寻,那得减少多少时间的浪费呐,但父母往往将子女视为自己的延续、附庸、财富、奴隶,失去自由的人终将浑浑噩噩、平庸得一事无成。类似的作品有《心灵捕手》、《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钢琴师》。《飞越疯人院》 与《死亡诗社》有非常一致的点,就是试图冲破现有规则,冲破那个让人感到窒息,失去自由的规则,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有规则的守护者一般拥有非常强大的专政力量,如何推翻他们,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高贵品质,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麦克墨菲冲破护士长代表的规则之力,冲破体制化的力量(大块头长期被奴役,驯化,丧失反抗精神),最终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他人的心灵。

文学作品可以唤醒民众,但唤醒远远不够,我希望它能指出一条路,也许,我不应该苛求那么多。他们指出了问题,大部分是情绪化的表达和传递,没有对问题有任何理智地分析和解读,这就会导致一部分人一时头脑发热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白白做了炮灰。历史乃是叙述过去,但绝不等于过去。而电影是高于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的,更不会给出现实路径。电影是工具还是艺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唤醒民众只是迈出艰难的第一步,我觉得总共有三步。第一步,唤醒民众。了解历史的真相,是尽可能地客观、全面地了解,不是一两个人说的,不是一两个重复的观点,不是没有事实考证的,不是没有原因的,不是没有逻辑的,不是没有回到历史场景中去的。 第二步,找到解药。这个事情,历史上早已有人做,但迎来的是反右扩大化、文革等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 第三步,可行路径。我想强调的是第三步,这才是最关键的,最解决问题的。在当前的环境下,能做到前两步已属难得了,要想做第三步何其艰难,没有任何历史路径可供参照。第三步一定要非常的务实(行动),同时,又要非常的理想主义(精神),找到一条可行的从现实状况到理想目标的路径,排除千难万险走下去。

文革期间的新生事物非常多,建构了一套全新的话语系统。有时候,回过头来,我在想,我不也是从校园进入社会,不也是接触一套全新的话语系统和思维方式吗?很多人也是这样看的,也有的人甚至说我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以前听到这句话心里很生气,不过现在想想,觉得还是蛮对的。

历史上的许多经典电影,我看得津津有味。当下「战狼式」的商业片,我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有些排斥。在看《流浪地球2》之前,我没有听过,更没看过《流浪地球1》,我以为是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灾难片,而实际上又是部政治宣传片,有点失望。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我也亲眼见到有人特意准备着纸巾去看《流浪地球2》,而我在旁边至始至终都无动于衷,为什么我的眼里没有泪水,是因为当时我想到有人想让我们泪流满面。我把这部电影归类为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混合在一起的政治宣传片,我感到我和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不知是好是坏。

圣人已死,天地还在。

最后,请把以上我说的东西都忘掉吧,请开始梳理你看过的影视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