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

求学 10 年和工作 10 月





没有什么能够禁锢你的强大,除了你的内心。

—《秦时明月之天行九歌·一叶知秋》

我从 2011 年 9月来到北京,来到这个远离家乡 1800 多公里的国际大都市,在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求学、求知,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最近的一段工作也已快10个月了,从学生时代走进现代社会,从学生思维走进商业思维。


我学历背景出身不算好,矿大只是个不起眼的普通 211,与清华、北大几乎隔街相望,更加显得我们渺小,放眼北京,这顶多算一个四流学校1,以至于学校的公交站点都没有矿大,很多人在学院路找不到矿大,在很多大公司,这刚刚达到招聘的基本学历要求。也许有的人立马会说我这是在贬低自己的学校和出身,如果你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不能接受自己的过去,你就会把握不好现在,终将会失去自己的未来。起点低不等于我要甘于现状,学院路有全国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大师级的讲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我在人大听Qiwei Yao 姚琦伟教授、吴喜之教授等人的报告,在北大听Cunhui Zhang 教授Tony Cai 蔡天文教授Songxi Chen 陈松蹊教授 等人的报告,在清华听 Donald Rubin 教授 的报告,也在矿大听Lixing Zhu 朱力行教授的报告2。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著作等身,受人敬仰。你会被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所吸引,去蹭更多的报告,刚开始是崇拜,回来狠下功夫啃论文,打数理统计基础,接着你会发现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慢慢地,可以听懂他们的创意、部分数学公式,接着发起提问互动,最后求合照。对,刚开始就是这么肤浅,目标是求合照,和追星的心态没什么两样。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追星就好了,世界就好像在一个象牙塔里。后来自己有毕业论文的压力,着重在学术有共同点的人身上,开始变得急功近利,现在想来,其实完全不必要,做学术一定要心态非常开放,从物理、生物、化学各方面去汲取创意,然后融合到自己的论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原创型的想法。除了到处蹭学术报告、暑假班,我还会积极参加学术相关的社区活动,从中国 R 语言大会的普通参会者,混成组织者,再到主办方统计之都的副主编,现在和统计之都的早期创始人谢益辉一起合作出书,未来还有多少,我不知道,我觉得是无限可能。也许我会在家乡的某所高中学着前辈的样子传道授业;也许我会在顶级互联网公司的高层会议上汇报项目;也许我做学术之心不死,突然在某个重要的杂志上投稿,然后勾搭某位老教授,最后求收关门弟子。我觉得人生本来就应该给自己制造无限可能。


从学术交流到社区活动,都有一个本真的东西,就是真诚开放包容:思想开放、知识开放、人也很开放。后来,我开始做一些开源和志愿者相关的东西,论坛里发起了 170 多个话题,回复了 1000 多个帖子。 Github 上开源的笔记 4-5 本,有专注数据操作和可视化的,也有空间统计的。我甚至把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原稿和最终版本开放在 Github 上,也因此,通过邮件,接触到大洋彼岸和国内有同样研究兴趣的人,我们从未谋面,但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我甚至还主动在人家的博客、邮件底下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更多的人,获取更多的想法。这些东西都变成了我的隐形财富,由于工作的繁重,生活的琐碎,可能很难有丰富的时间继续高质量、高频率、长时间地沉淀自己的人脉关系。


业务、技术、资源和软实力四者平衡构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这里面有没有最重要的,泛泛而谈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答案的。一定要结合所在的职位、层级去看,这样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如果面试官不匹配他应有的排序,意味着他有天花板。企业最宝贵的是人才,人才聚集形成平台级的规模优势,带来公司正向的价值反馈,推动普通商业公司成为百年老店,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也是人才。无形的力量总比有形的资产要强大的多,可靠的多,那企业又靠什么来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呢?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吗?这些都是上层建筑,真正的经济基础是 CEO 和各个部门高管。如果他们自身有天花板,那么整个部门和公司都会有天花板,别说百年老店,生存下来都会很困难。对个人来说,如何择业呢?可能更加本质的问题是我们是择业还是择人?说到这,我想大家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择人,对,没错,就是择人!面试的最后一面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整个部门负责人有没有天花板,天花板在哪?问不出来,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能力问题,比如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事(非常危险)、设计的问题本身有问题(还可以改进,关键是有意识),二是高管避实就虚,那么基本不用考虑了,不管对方什么背景和条件,这家公司不要去了!


不管结果如何,我感谢从学校出来后,一路经过的面试官们,我们都会在相互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论我们最终成为了同事还是路人,还是熟悉的陌生人,一份工作的时间是短暂的,一辈子太长,感谢我们彼此在相同的时间里相遇。最后,一首韩红、陈奕迅合唱的《十年》送给大家。


2020年11月28日更新
文章发出后,收到很多反馈,在这里先感谢大家。文中强调从部门的 Leader (总监和副总监)那可以得知整个部门的氛围和大环境,这个很重要,另一个几乎同样重要的是直接主管和团队的情况,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感情用事,求职面试要体现理性和专业性。


  1. 北大、清华算一流,北航、人大、中科院、北师大等算二流,北影、北电等明星学校算三流,四流就是剩下的 211 及以上的大学。 ↩︎

  2. 因为可能涉及到的肖像权问题,我暂时无法上传他们做学术报告的现场照片,以及我和部分老师的合影、交流场景。 ↩︎